国内最近有多个官媒和自媒体都在说BBC报道中国时为了抹黑中国而使用了灰暗的滤镜,包括还给出了中文BBC(无滤镜)和英文BBC(有滤镜)的对比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BBC真用了这种手法,岂不成了给中共官媒递刀子?或者说BBC认为使用滤镜只算是气氛渲染,不算歪曲事实?
国内最近有多个官媒和自媒体都在说BBC报道中国时为了抹黑中国而使用了灰暗的滤镜,包括还给出了中文BBC(无滤镜)和英文BBC(有滤镜)的对比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BBC真用了这种手法,岂不成了给中共官媒递刀子?或者说BBC认为使用滤镜只算是气氛渲染,不算歪曲事实?
我觉得这事儿不好洗,BBC用春秋笔法报道中国的事儿不是一年两年了,这次不过是“春秋滤镜”而已,呵呵
春秋笔法一般也不是从否认的角度洗的,一般都是用“因为无法获取真实信息,所以只能写上自己道听途说的信息”来洗的,滤镜这个如果是真的,真不好洗,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个思路:可以说英文版是原始视频,中国版因为中国人喜欢鲜艳的颜色,反而是加工过的。
中国的官媒是最垃圾的,中共何德何能对外国知名传媒指手划脚
国内最近有多个官媒和自媒体都在说BBC报道中国时为了抹黑中国而使用了灰暗的滤镜,包括还给出了中文BBC(无滤镜)和英文BBC(有滤镜)的对比视频。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国内官媒和自媒体已经默认单纯靠滤镜就能影响读者观点了?这是不是暴露了他们自己读者的水平和他们的宣传习惯?
这才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
我不知道是不是4K制作,但4K视频制作后期HDR转SDR压制HD1080视频没有经过BT.2020至BT.709的色彩空间转换,就会出现英文BBC的“阴间滤镜”:
去YouTube上播放一个技术问题可以炒大,如同去年新闻联播从229搬到N01后开始全高清制作,不了解的观众说“换背景板”也被“炎上”一样。
这个影片是摄影师用C-log模式拍摄的,这是一种防止过曝或欠曝的灰度模式,需要后期调色(原素材见图)。英文版发布以后,我才参与了这个影片的中文版,因为是分开制作的,我们也不在一个地区一起工作,所以出现颜色差异,但英文版已是调亮过的。——制作人员
各位的大字报水平,终于追上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了,恭喜!
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
1974年1月30日
影片在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方面也是很坏的。影片的大部分都以灰暗的光线和阴冷的色调拍摄。黄埔江象笼罩着浊雾,北京的街道被抹上一层青光,林县的山村阴影重重。总之,许多画面给人以惨淡、凄凉、阴郁、冷酷的印象。尤其恶劣的是,影片摄制者还利用配乐作为进行诽谤的手段。他在影片中没有拍过我国一个革命样板戏的镜头,却拿样板戏的一些唱段肆意嘲弄。当响起《龙江颂》中江水英唱“抬起头,挺胸膛”时,画面上出现的竟是猪摇头的动作。据有关单位揭露,这种剪接完完全全是伪造的。这是蓄意污蔑我们的革命样板戏,攻击我们的文艺革命,真是恶毒透顶!
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告诉人们,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总有敌视中国人民的势力,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然,反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一切反华的好汉,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管使用什么武器,玩弄什么手法,都只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中国人民将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的:“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联笑话里面有这个的
斯大林下令: 一, 枪毙所有元帅,二,把克里姆林宫漆成红色
底下人问,为何要漆成红色?
斯大林: 你看看吧,大家对第一点都没有意见了。
所以中方如果拿BBC的滤镜过于阴暗,试图表达一个负面的印象作为反驳理由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对于BBC的报道其实已经无从反驳了。
说武汉生活正常这是大实话,这年头说实话就是亲共了?反共要反到满嘴谎言,睁眼说瞎话了?
我土,不懂什么叫“饱和度”,实际上我也说了一种可能,就是中文版可能反而是加工过的,特意让色彩更鲜艳,但你如果硬说英文版色彩更鲜艳,我只能再说一次,这个角度真的不太好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