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恋当然不包括在内,指的是同学之间的恋爱。
国内的话,似乎把中学谈恋爱看得和吸毒一样。
然而,似乎在大部分发达国家,至少同学之间的恋爱,学校基本不怎么干涉。。。 但与之相对的,的确某些允许谈恋爱的学校当中,学生的风气显然不如中国的学校。小混混也比较多。
你们认为中学应该干涉学生的恋爱自由吗?(本人不发表观点,看你们聊)
师生恋当然不包括在内,指的是同学之间的恋爱。
国内的话,似乎把中学谈恋爱看得和吸毒一样。
然而,似乎在大部分发达国家,至少同学之间的恋爱,学校基本不怎么干涉。。。 但与之相对的,的确某些允许谈恋爱的学校当中,学生的风气显然不如中国的学校。小混混也比较多。
你们认为中学应该干涉学生的恋爱自由吗?(本人不发表观点,看你们聊)
这个问题,虽然很多人把它看成一个真问题,我倒认为是一个假问题....
成人世界倒是允许随便恋爱,还不是遍地单身狗。
中学里,真正爱得水深火热却被棒打鸳鸯的,凤毛麟角。真的俩人看对眼了,怎么都有招儿躲着老师家长。
中国古代够禁欲了吧,禁忌之爱又有别样的美。明末清初的品味/情调/情趣/情色大师李渔曾云:
“天地间越礼犯分之事,件件可以消除,独有男女相慕之情、枕席交欢之谊,只除非禁于未发之先。
若到那男子妇人动了念头之后,莫道家法无所施,官威不能摄,就使玉皇大帝下了诛夷之诏,阎罗天子出了缉获的牌,山川草木尽作刀兵,日月星辰皆为矢石,他总是拚了一死,定要去遂心了愿。”
不允许谈恋爱不也半个班都配上对了
其实我觉得无所谓,只是性教育一定要做好
美国这边高中谈恋爱的很多,但是未婚先孕的问题也很严重。至于国内的应试教育环境,别想了
允不允许早恋不是问题,合理的性教育以及男女关系教育才是
推荐一部Netflix英剧《性爱自修室(Sex Education)》
不过,真闹出人命的case还是极少数的。在国外也是一样。中招率高低一般来说看地区和学校。
男女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学时期就进行男女交往的尝试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
这个问题可以站在自己是中学生/老师/家长的角度上分别想想,答案会是什么。:)
(中国的)老师的话有教学指标和升学率的压力,所以对于“早恋”的看法会受到“恋爱影响成绩”等实际考量的影响。所以我的观察是老师对于早恋的限制往往和学校的教学及生源质量有“二次方”关系,也即比较差的学校,老师不太在乎升学率,所以放任不管;很好的学校,在大多数情况下恋爱其实也不那么影响成绩,老师最多问几句;处在中间的那些学校往往是抓“早恋”抓得最严格的。
家长的话除了对孩子成绩的考虑,还有观念问题。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总体比较保守,而且越负责的家长越是如此;有的人自己在中学恋爱谈得不亦乐乎,一旦论到自己小孩了,就坚决不希望其“早恋”。
中学生的话我自己的观察绝大多数都认为应该允许恋爱。别说中学生了,异性恋对异性/同性恋对同性的好感很多是小学中高年级就开始了。正如@natasha所说,恋爱和性是人之天性,荷尔蒙上脑无论是惩罚还是说道理都是压不住的。别说年轻人了,中老年人也是,所谓“老房子着火不可救药”。
有一篇2009年的论文(全文可下载),挺有意思的,叫《浪漫关系对中国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的影响》(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Adolescents),研究样本是10509名12-18岁的中国青少年。
里面有几张图表,稍微解读一下。
这张表是说有恋爱经历的青少年总体来说抑郁的倾向更高,有外化问题行为(externalizing behavior)的比例也更高。
这张表是说男性说自己在过去一年里有恋爱经历的比例整体高于女性3-8个百分点(除了九年级)。(这可能和男性倾向于谎报恋爱经历或者/以及女性倾向于瞒报恋爱经历有关。)
这张图是说对女孩子来说,恋爱经历和抑郁倾向关系更大;对男孩子来说,恋爱经历和外化问题行为关系更大。
这张图是说13、14岁相比其他年龄段,恋爱经历与抑郁倾向和外化问题行为关系更大。
我个人认为“早恋”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伪命题。中学生刚刚开始对爱情和生活的认知,当然应该认真对待和引导,但“早恋”这个说法是把一个自然的过程强行标签化,范畴化。从这个错误的标签采取的种种强行手段,本身就是一刀切做法,而且也逃避了这个阶段应负的教育责任。
应该允许,但同时得做好性教育的普及以及对于男女关系的正确引导
是说英国人的视野吗?我想法国人和德国人不太会视自己为野蛮人吧。
应该说这种视野是当时全欧洲共享的。这里面有一个人种学和历史叙事的关系的问题:)
18-19世纪以前,法国人和德国人都尊罗马帝国为正统,为自己曾经是罗马帝国的子民而骄傲;但是也为有被“法兰克人”和“日耳曼人”这种野蛮民族占领的黑历史而遗憾。
特别要指出的是日耳曼人。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塔西陀(就是“塔西佗陷阱”的那个塔西陀)就已经写出了《日耳曼尼亚志》,以自己的大罗马视角,将日耳曼人当作一个野蛮民族来研究。
18-19世纪以前,“野蛮人入侵”被认为是文明的衰落的原因。但到了近代,黑格尔提出了新型的历史叙事,“野蛮人入侵”被认为是给已经衰落的文明注入了新血,一下子日耳曼人又成为了文明的标志。即“野蛮人入侵”这件事被重新定义了,有点像中国古代认为农民造反是犯上作乱,而新中国则人人都恨不得祖上八代贫农一样。
甚至有不少史学家提出日耳曼人才是德国的正统民族,并延续到今天的德国人的血统(有点像中国人动不动就说自己中华民族这个意思),认为德国的历史应该从日耳曼民族到达德国开始写起直到当代。
早恋没问题,别出人命。